上海市技师协会

王军,男,1966 年 3 月出生,宝钢技校毕业,同济大学夜大专升本,高级技师,宝钢技能专家,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2013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 201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全国技术 能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申报国家专利 208 项、宝钢技术秘密认定 42 项和 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授权 8 项,国内外发明展获奖 35 项、金奖 18 项,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 5 年创直接经济效益 6 亿元。王军带徒传技经验丰富,受聘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为宝钢和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主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 87 项,近 5 年创直接经济效益 13 亿元,所在部门获国家专利超 800 项,是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专家。


热轧钢与冷轧钢

热轧钢按其材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普通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合金钢;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冷成型用钢、结构钢、汽车结构钢、耐腐蚀结构用钢、机械结构用钢、焊接气瓶及压力容器用钢、管线用钢等。热轧钢硬度低,加工容易,延展性能好。热轧钢产品包括钢带(卷)及由其剪切而成的钢板。热轧钢板强度相对较低 , 表面质量略差 ( 有氧化、光洁度低 ),但塑性好,一般为中厚板;冷轧钢板强度高、硬度高、表面光洁度高、一般为薄板,可以作为冲压用板。

冷轧钢和热轧钢的区别不在于冶炼过程,而在于轧钢温度,即轧钢终止温度(简称“终轧温度”)。终轧温度低于钢材再结晶温度的就成为冷轧钢。热轧钢容易轧制,轧钢效率高,但是热轧条件下钢材氧化,产品表面是黑灰暗淡的。冷轧钢要求轧机功率大,轧制效率低,而且在轧制过程中为了消除加工硬化的影响还要进行中间退火,所以成本也较高。用热轧钢卷为原料,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后进行冷连轧,其成品为轧硬卷,轧硬卷可作为热镀锌厂的原料,因为热镀锌机组均设置有退火线,钢卷在常温下,对热轧酸洗卷可以进行连续轧制。冷轧钢表面光亮、质量好,可以直接用来加工成品,因此冷轧钢板应用十分广泛。


岁月荏苒,他还是他,一名最基层的工人。30 多年了,他一直奔走在创新路上,从未止步,从未停歇。他用他的慧眼,找出设备缺陷攻克点,改造,再改造。他用他的双手,破解世界难题,创造,再创造!宝钢技能专家王军,带领他的团队,用他们骄人的创新成果,无数次书写宝钢技术、中国制造。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一个个响当当的头衔,一个个金灿灿的光环。当人们惊讶于这些荣誉与一名普通的工人画上等号的时候,他又登上了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领奖台,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红证书。

他,就是宝钢股份技能专家王军。

从一名极其普通的岗位辅助工,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王军在现场摸爬滚打 30 多年,他不受岗位局限,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和高度,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成才和创新道路。

王军是个创新奇才,只要在生产线上发现设备的缺陷,他就能很快找到创新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在创新的道路上奔波了 30 多年,申报国家专利 208 项(已受理 186 项,其中授权 168 项),申请 PCT 国际专利 12 项(已受理 12 项,其中授权 8 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2 项,获宝钢技术秘密认定42 项,而且还创造了创新应用零失误的记录。

王军三大类创新项目之一的“层流冷却关键装备技术”解决了一个世界级行业难题。传统工艺已不能完全满足高品质钢板的质量和精度要求,王军历时 10 年,完成了“高成材率节能环保热轧层流冷却成套技术装备”1 ~ 4 代的研发。该项目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显著,平均提高热轧带钢成材率0.8%、节水 36%、节电 25% 以上。项目成果全面应用 5 年来,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5.15 亿元,至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8 项、国际专利授权 6 项、国家发明金奖 2 项、国际发明金奖 1 项等。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彻底改变了以往此类核心装置长期依赖进口或仿制外国产品的局面,实现了由空白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王军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相结合,1996 年考入同济大学夜大,经 8 年业余学习,2003 年获钳工高级技师证书,2004年获本科学士学位。王军立足岗位创新、挑战行业技术难题,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宝钢人才开发院等各类培训学习,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从一名剪刃工成长为宝钢技能专家。王军探索岗位创新、促进成果应用,所辖区域设备热轧 2050 产线相关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10 余项创新成果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宝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第 111 届巴黎国际发明展列宾竞赛金奖。王军以学习与创新为人生坐标,积极主动参加技术传帮带活动和创新方法的传播,业余担任王军创新室负责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创新指导志愿者和 8 家员工创新工作室导师,负责编写了近 15 万字的创新培训教材,每年承担技师和创新骨干培训任务近 40 次,培训人数超过 3000人。王军作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足迹遍布宝钢,带领更多工人走上岗位创新的道路,据宝钢人才院统计,王军近 6 年完成的培训人数就达 1.6 万人,在他周围形成了一支创新业绩和能力突出的蓝领创新团队。王军肩负重任,通过王军创新室发挥更大作用,建成创新攻关工作点,构成创新培训工作线,形成创新指导工作面,结成创新交流工作网,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旗下的职工发明创造协会(已成立 16年)和青年发明创造协会,实现了“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工作目标,发挥了创新的引领、示范、指导和攻关作用。他所在热轧厂连续 12 年位于宝钢创新排行榜榜首。

在新的人生起点,王军想到的是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走上学习创新和岗位成才的道路。王军在一份发言稿中写道:“岗位创新和创新指导是我们志愿者一辈子追求的价值。乐于创新指导的实践——一个舞台,一种文化,一分收获;甘于崇尚价值的使命——一个梦想,一种奉献,一份激情!”

王军常说:“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他与他的蓝领创新团队,正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人的一个标杆。



2000 年获上海市工业系统“‘学李斌’先进青年”称号、宝钢集团公司“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宝钢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

2001 年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2 年获第九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宝钢集团公司“自学成才”一等奖

2003 年获上海市第五届“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上海市第五届 “三学状元”称号、宝钢股份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宝钢股份公司“曾乐创新奖”

2004年获第七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金牛奖”

2005 年获宝钢集团公司“金牛奖”和“宝钢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2006 年获国资委“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称号、上海市政府第五届“发明创造专利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 年获 2004—2006 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8 年“王军创新小组”荣获全国总工会和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王军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王军创新小组”获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上海市政府和总工会授予王军 2008—2009 年度“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 荣誉称号

2010 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1 年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评选” 年度人物提名奖;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授予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2 年获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第四届“上海市群众性读书活动十大明星”称号

2013 年获 2012 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4 年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5 年被评为央企道德模范,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王军创新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示范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6 年获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被评为首届上海工匠、2015 年度上海劳模年度人物


王军创新工作室以“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为工作目标;以“立足岗位为基、自主创新为本、带头带动为责、奉献企业为荣”为工作原则;以“建成创新攻关工作点、构成创新培训工作线、形成创新指导工作面、结成创新交流工作网”为工作任务;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工作宗旨,引领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年年都上新台阶、年年都有新贡献。

一、充分发挥职工岗位创新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王军创新工作室立足职工岗位创新,探索创新孵化方法,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编制《创新快速入门》手册、开展“创新辅导日”和“创新大篷车”等活动,

王军创新工作室每年负责和参与近 40 次活动,有 3000 余名员工受益。王军创新工作室不仅接纳本厂员工的创新辅导,还热情接待来自全国不同行业的创新交流活动。

为激发青年技术人员的创新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王军创新工作室旗下的青年发明创造协会吸纳了 43 位青年技术人员加入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为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27 个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 199 人完成专利55.14 件(其中发明专利 36.08 件),技术秘密 113.2 项,职工创新小组取得经济效益 5898.35 万元。

二、固化创新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传、帮、带辐射作用

王军创新工作室由宝钢股份热轧厂工会负责创建与规范化运行工作,在工作室设立、设备配备、人员安排、资金落实、技术推广、技术协作等方面负责协调、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提供了用于工作室团队相对固定的创新活动场所和开展创新活动必需的设备设施。

王军创新工作室按照“三拥有、三建立、二明确、三上墙”的要求开展工作和活动。三拥有: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一支骨干团队,有专项经费;三建立:建立工作制度,建立活动制度,建立档案制度;二明确:明确项目任务,明确活动经费来源;三上墙:规章制度上墙,格言愿景上墙,成员照片上墙。

王军创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3 年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 750 名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编写了内部培训教材近 15 万字,每年承担技师、创新骨干、宝钢青苹果和宝钢 OTM(顶级操作训练营)培训班等的培训任务近 40 次、超过 3000 人。

在创新创优方面,王军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王军创新工作室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使科技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王军创新工作室圆满完成年度目标设定专利30 项 / 年以上、实现各类效益超 2 亿元,2013 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 29939 万元,2014 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 29245 万元,2015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 28876 万元。


宝钢股份热轧厂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目前在职员工900 多人,拥有三条生产线,分别是热轧 2050 产线、1580 产线和 1880 产线。

热轧 2050 产线于 1989 年 8 月建成投产,主体设备为 20世纪 80 年代从德国成套引进的设备和工艺,采用了 20 世纪 80年代国际热连轧机各项成熟的技术,设计年产量 450 万吨,主要生产品种有低碳钢、结构钢板、汽车结构钢板、船体结构钢板、耐腐蚀结构钢板、机械结构钢板、压力容器用钢、管线用钢等。

热轧 1580 产线于 1996 年 12 月建成投产,主要设备从日本三菱引进,采用了合作设计、合作制造两种方式。该机组采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定宽侧压机等热轧十大新技术、新工艺,设计年产量 280 万吨,主要产品有热轧低碳钢、一般结构钢、焊接机构用钢、钢管用带钢、机械结构用钢、汽车结构用钢、集装箱用钢、镀锡板用热轧钢卷和无取向硅钢等产品。

热 轧 1880 产 线于 2007 年 3 月 建 成投产,由宝钢自主集成、开发、设计,为了 满 足 1880 热 轧 新产品的工艺要求和项目建设的总体定位,主轧线采用十大新技术 和 18 项 新 装 备,设计年产量 370 万吨。本生产线产品除常规产品外,主要生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普通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相变强化高强钢、热轧低合金高强钢等战略产品。

地址 上海市天山路1800号7号楼3楼
邮编 200051
邮箱 jsxh1800@sina.com
传真 (021)62289424
Copyright 2019 Shanghai Technician Association 沪ICP备20000194号-2

王军,男,1966 年 3 月出生,宝钢技校毕业,同济大学夜大专升本,高级技师,宝钢技能专家,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2013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 201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全国技术 能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申报国家专利 208 项、宝钢技术秘密认定 42 项和 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授权 8 项,国内外发明展获奖 35 项、金奖 18 项,诸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 5 年创直接经济效益 6 亿元。王军带徒传技经验丰富,受聘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为宝钢和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主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 87 项,近 5 年创直接经济效益 13 亿元,所在部门获国家专利超 800 项,是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专家。


热轧钢与冷轧钢

热轧钢按其材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普通碳素结构钢、 低合金钢、合金钢;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冷成型用钢、结 构钢、汽车结构钢、耐腐蚀结构用钢、机械结构用钢、焊接气 瓶及压力容器用钢、管线用钢等。热轧钢硬度低,加工容易, 延展性能好。热轧钢产品包括钢带(卷)及由其剪切而成的钢板。 热轧钢板强度相对较低 , 表面质量略差 ( 有氧化、光洁度低 ), 但塑性好,一般为中厚板;冷轧钢板强度高、硬度高、表面光 洁度高、一般为薄板,可以作为冲压用板。

冷轧钢和热轧钢的区别不在于冶炼过程,而在于轧钢温度, 即轧钢终止温度(简称“终轧温度”)。终轧温度低于钢材再 结晶温度的就成为冷轧钢。热轧钢容易轧制,轧钢效率高,但 是热轧条件下钢材氧化,产品表面是黑灰暗淡的。冷轧钢要求 轧机功率大,轧制效率低,而且在轧制过程中为了消除加工硬 化的影响还要进行中间退火,所以成本也较高。用热轧钢卷为 原料,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后进行冷连轧,其成品为轧硬卷,轧 硬卷可作为热镀锌厂的原料,因为热镀锌机组均设置有退火线, 钢卷在常温下,对热轧酸洗卷可以进行连续轧制。冷轧钢表面 光亮、质量好,可以直接用来加工成品,因此冷轧钢板应用十 分广泛。


岁月荏苒,他还是他,一名最基层的工人。30 多年了, 他一直奔走在创新路上,从未止步,从未停歇。他用他的慧眼, 找出设备缺陷攻克点,改造,再改造。他用他的双手,破解世 界难题,创造,再创造!宝钢技能专家王军,带领他的团队, 用他们骄人的创新成果,无数次书写宝钢技术、中国制造。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 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一个个响当当的 头衔,一个个金灿灿的光环。当人们惊讶于这些荣誉与一名普 通的工人画上等号的时候,他又登上了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领 奖台,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红证书。

他,就是宝钢股份技能专家王军。

从一名极其普通的岗位辅助工,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技术 工人,王军在现场摸爬滚打 30 多年,他不受岗位局限,用自 己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和高度,走出了一条不平凡 的成才和创新道路。

王军是个创新奇才,只要在生产线上发现设备的缺陷,他 就能很快找到创新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在创新的道路 上奔波了 30 多年,申报国家专利 208 项(已受理 186 项,其 中授权 168 项),申请 PCT 国际专利 12 项(已受理 12 项,其 中授权 8 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2 项,获宝钢技术秘密认定 42 项,而且还创造了创新应用零失误的记录。

王军三大类创新项目之一的“层流冷却关键装备技术” 解决了一个世界级行业难题。传统工艺已不能完全满足高品质 钢板的质量和精度要求,王军历时 10 年,完成了“高成材率 节能环保热轧层流冷却成套技术装备”1 ~ 4 代的研发。该项 目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显著,平均提高热轧带钢成材率 0.8%、节水 36%、节电 25% 以上。项目成果全面应用 5 年来, 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5.15 亿元,至今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8 项、国际专利授权 6 项、国家发 明金奖 2 项、国际发明金奖 1 项等。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彻底改变了以往此类核心装置长期依赖进口或仿制外国 产品的局面,实现了由空白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王军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相结合,1996 年考入同济大 学夜大,经 8 年业余学习,2003 年获钳工高级技师证书,2004 年获本科学士学位。王军立足岗位创新、挑战行业技术难题,

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宝钢人才开发院等 各类培训学习,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从一名剪刃工成长为宝钢 技能专家。王军探索岗位创新、促进成果应用,所辖区域设备 热轧 2050 产线相关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10 余项创新成果 先后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宝 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第 111 届巴黎国际 发明展列宾竞赛金奖。王军以学习与创新为人生坐标,积极主 动参加技术传帮带活动和创新方法的传播,业余担任王军创新 室负责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基地创新指导志愿者和 8 家员工 创新工作室导师,负责编写了近 15 万字的创新培训教材,每 年承担技师和创新骨干培训任务近 40 次,培训人数超过 3000 人。王军作为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足迹遍布宝钢, 带领更多工人走上岗位创新的道路,据宝钢人才院统计,王军 近 6 年完成的培训人数就达 1.6 万人,在他周围形成了一支创 新业绩和能力突出的蓝领创新团队。王军肩负重任,通过王军创新室发挥更大作用,建成创新攻关工作点, 构成创新 培训工作 线,形成 创新指导 工作面,结成创新交流工作 网,以“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无私奉 献”的精神,带领 旗下的职工发明创 造协会(已成立 16 年)和青年发明创 造协会,实现了“出 成果、出效益、出 人才”的工作目标, 发挥了创新的引领、 示范、指导和攻关 作用。他所在热轧 厂连续 12 年位于宝 钢创新排行榜榜首。

在新的人生起点,王军想到的是如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 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走上学习创新和岗位成才的道路。王 军在一份发言稿中写道:“岗位创新和创新指导是我们志愿者 一辈子追求的价值。乐于创新指导的实践——一个舞台,一种 文化,一分收获;甘于崇尚价值的使命——一个梦想,一种奉献, 一份激情!”

王军常说:“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他与他的 蓝领创新团队,正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人的一个标杆。



2000 年获上海市工业系统“‘学李斌’先进青年”称号、宝钢集团公司“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宝钢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

2001 年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2 年获第九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宝钢集团公司“自学成才”一等奖

2003 年获上海市第五届“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上海市第五届 “三学状元”称号、宝钢股份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宝钢股份公司“曾乐创新奖”

2004年获第七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金牛奖”

2005 年获宝钢集团公司“金牛奖”和“宝钢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2006 年获国资委“中央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称号、上海市政府第五届“发明创造专利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 年获 2004—2006 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8 年“王军创新小组”荣获全国总工会和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王军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9年“王军创新小组”获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上海市政府和总工会授予王军 2008—2009 年度“上海市突出贡献技师” 荣誉称号

2010 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1 年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评选” 年度人物提名奖;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授予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2 年获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第四届“上海市群众性读书活动十大明星”称号

2013 年获 2012 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4 年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5 年被评为央企道德模范,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王军创新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示范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6 年获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被评为首届上海工匠、2015 年度上海劳模年度人物


王军创新工作室以“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为工作目标;以“立足岗位为基、自主创新为本、带头带动为责、奉献企业为荣”为工作原则;以“建成创新攻关工作点、构成创新培训工作线、形成创新指导工作面、结成创新交流工作网”为工作任务;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工作宗旨,引领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年年都上新台阶、年年都有新贡献。

一、充分发挥职工岗位创新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王军创新工作室立足职工岗位创新,探索创新孵化方法,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编制《创新快速入门》手册、开展“创新辅导日”和“创新大篷车”等活动,

王军创新工作室每年负责和参与近 40 次活动,有 3000 余名员工受益。王军创新工作室不仅接纳本厂员工的创新辅导,还热情接待来自全国不同行业的创新交流活动。

为激发青年技术人员的创新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王军创新工作室旗下的青年发明创造协会吸纳了 43 位青年技术人员加入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为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27 个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 199 人完成专利55.14 件(其中发明专利 36.08 件),技术秘密 113.2 项,职工创新小组取得经济效益 5898.35 万元。

二、固化创新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传、帮、带辐射作用

王军创新工作室由宝钢股份热轧厂工会负责创建与规范化 运行工作,在工作室设立、设备配备、人员安排、资金落实、 技术推广、技术协作等方面负责协调、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提供了用于工作室团队相对固定的创新活动场所和开展创新活 动必需的设备设施。

王军创新工作室按照“三拥有、三建立、二明确、三上墙” 的要求开展工作和活动。三拥有: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一支骨 干团队,有专项经费;三建立:建立工作制度,建立活动制度, 建立档案制度;二明确:明确项目任务,明确活动经费来源; 三上墙:规章制度上墙,格言愿景上墙,成员照片上墙。

王军创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 3 年来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 750 名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编 写了内部培训教材近 15 万字,每年承担技师、创新骨干、宝 钢青苹果和宝钢 OTM(顶级操作训练营)培训班等的培训任务近 40 次、超过 3000 人。

在创新创优方面,王军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 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王军创新工作室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 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使科技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有 较高的实用价值。王军创新工作室圆满完成年度目标设定专利 30 项 / 年以上、实现各类效益超 2 亿元,2013 年主要成果合计 效益 29939 万元,2014 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 29245 万元,2015 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 28876 万元。


宝钢股份热轧厂始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目前在职员工 900 多人,拥有三条生产线,分别是热轧 2050 产线、1580 产 线和 1880 产线。

热轧 2050 产线于 1989 年 8 月建成投产,主体设备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从德国成套引进的设备和工艺,采用了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热连轧机各项成熟的技术,设计年产量 450 万吨,主 要生产品种有低碳钢、结构钢板、汽车结构钢板、船体结构钢板、 耐腐蚀结构钢板、机械结构钢板、压力容器用钢、管线用钢等。

热轧 1580 产线于 1996 年 12 月建成投产,主要设备从日 本三菱引进,采用了合作设计、合作制造两种方式。该机组采 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定宽侧压机等热轧十大新技术、新工艺, 设计年产量 280 万吨,主要产品有热轧低碳钢、一般结构钢、焊接机构用钢、钢管 用带钢、机械结构用 钢、汽车结构用钢、 集装箱用钢、镀锡板 用热轧钢卷和无取向 硅钢等产品。

热 轧 1880 产 线 于 2007 年 3 月 建 成 投产,由宝钢自主集 成、开发、设计,为 了 满 足 1880 热 轧 新 产品的工艺要求和项 目建设的总体定位, 主轧线采用十大新技 术 和 18 项 新 装 备, 设计年产量 370 万吨。 本生产线产品除常规产品外,主要生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普 通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相变强化高强钢、热轧低 合金高强钢等战略产品。

  • 地址: 上海市天山路1800号7号楼3楼
  • 邮编: 200051
  • 邮箱: jsxh1800@sina.com
  • 传真: (021)62289424
Copyright 2019 Shanghai Technician Association 沪ICP备20000194号-2